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地球相关记录9520条 . 查询时间(0.849 秒)
病毒是土壤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的理论和研究进展表明土壤病毒是影响和维持土壤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肥力和植物健康的重要因素,土壤病毒的生态功能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忽视了土壤病毒的相关研究,对土壤病毒生态功能缺少系统性认识和理解,病毒感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楚。
燕辽生物群是侏罗纪时期中国北部的一个特异埋藏陆地生物群,化石种类繁多,保存良好,对认识哺乳动物的早期演化、最早的带羽毛恐龙、早期昆虫和被子植物起源等科学问题有着重大的意义。燕辽生物群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的多个火山沉积盆地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盆地是内蒙古宁城盆地和辽宁建昌盆地(图1)。不同于有确切地层学及年代学认识的建昌盆地,宁城盆地中赋存生物群的火山-沉积地层的时代和地层归属问...
橄榄岩蛇纹岩化伴随着天然氢气和无机甲烷的形成与二氧化碳封存等多种地质过程,受到广泛的关注。弧前地幔楔蛇纹岩由俯冲板块在弧前深度发生低温脱水,在俯冲隧道中交代橄榄岩形成。蛇纹岩相对周围橄榄岩密度大大降低,因此所形成的蛇纹岩泥可夹带橄榄岩、蛇纹岩和变玄武岩岩块等,沿弧前断裂喷发到弧前地壳形成蛇纹岩泥火山。马里亚纳弧前发育地球上仅有的、正在喷发的泥火山,实时记录了浅部俯冲隧道中的流固反应过程,记录了在成...
大型爆炸式火山喷发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巨量的能量、火山碎屑和火山气体,通过引发地表降温并改变水文循环,从而对全球气候和环境造成短暂但显著的影响。同时,这类事件也对人类的生存和现代社会的运转构成重大威胁(e.g., 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了解火山过往的喷发历史,能为掌握其活动规律、判别其危险程度和进行灾害预警提供关键信息。长白山是我国最具潜在喷发危险的一座大型复合式活火山,尽管过往的研究使人们对该...
我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都属于叠合盆地,其中许多油气藏都经历了早期生物降解作用和后期热成熟作用的叠加次生改造。以塔北哈拉哈塘地区为例,许多古油藏在海西晚期被大幅抬升,埋深升至800-2000米,油藏的温度在30-75℃,原油广泛遭受生物降解;之后油藏不断沉降,现今埋深已超6000米,温度达160℃左右,原油后期经历热成熟作用(如图1所示)。叠加次生改造会显著改变原油的性质,包括生...
富存于云南曲靖地区下泥盆统西屯组中的西屯脊椎动物群是世界上著名的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宝库之一,主要以盔甲鱼亚纲的多鳃鱼类和华南鱼类、盾皮鱼纲的云南鱼类以及硬骨鱼纲的肉鳍鱼类冠群的辐射演化为特征。20世纪80 年代以来先后发现的杨氏鱼(Youngolepis)、奇异鱼(Diabolepis)和蝶柱鱼(Styloichthys)均为肉鳍鱼亚纲冠群的主要代表,而斑鳞鱼(Psarolepis)和无孔鱼(Ach...
新元古代晚期到古生代早期海洋氧化程度的显著提高(即“新元古代氧化事件“)被认为可能与早期多细胞动物的出现和演化密切相关。然而近年来更多的地球化学指标和模型模拟的结果显示,晚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大气氧含量显著低于现代水平,海洋氧化还原呈现剧烈波动状态且总体氧化程度远低于现代海洋。因此可以说,新元古代晚期到古生代早期发生了低大气氧背景下的海洋氧化事件。在大型陆地植物登陆前海洋中有机碳的合成和埋藏过程是地...
燕辽地区中元古界洪水庄组、下马岭组中含有丰富的13α(正烷基)三环萜烷系列(13αNATT)。这个系列与常规的三环萜烷不同,其同系物质谱图均以m/z 123基峰为特征。该系列三环萜烷在C13位有一个α构型烷基取代基团,C14位上却无任何取代基团(图1)。王铁冠院士在30多年前就在辽西凌源的龙潭沟下马岭组底部的沥青砂岩中检测到了该类化合物,并通过合成标样共注的方法鉴定了其结构。但此后针对该类化合物的...
了解碳在地球上的循环对于我们理解生命起源、地质过程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研究碳循环不仅是构建宜居地球的基础,也符合“碳中和”政策的需要。地球上的碳大部分储存在地表的沉积碳酸盐中,并可以随俯冲板块进入到地球内部。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讨俯冲碳酸盐的去向和影响。
稀土元素(REEs,包括La-Lu、Y和Sc)地球化学特征被认为是示踪古海洋环境的可靠指标,而在海水中自生沉淀形成的磷酸盐和碳酸盐能够将古海水的稀土地球化学特征保存下来。然而,自生磷酸盐和碳酸盐记录的古海水稀土地球化学变化却并不完全一致。例如,一些海洋自生磷酸盐呈现出中稀土(MREEs)异常富集的“钟形”稀土配分模式,而自生碳酸盐则显示出“现代海水”的稀土配分模式,具有Ce负异常和重稀土富集的特征...
由于自然界烃源岩地层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生烃过程可能同时伴随着排烃作用,故热压作用下的生排烃热模拟实验设备应能够同时模拟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并得到排出烃、滞留烃的定量结果。但当前国内外的生排烃模拟实验设备仅仅具有在线排烃定量的功能,要进行滞留烃的定量,只能将固体样品取出,粉碎后再进行溶剂抽提定量,此过程操作繁杂,且极易导致挥发性组份的损失。
大陆弧是汇聚板块边缘的构造活动区,是火山活动和金属矿产形成的重要地带,并记录了大陆地壳生长和再造的一系列复杂地壳过程。其中,大陆弧地壳的再造和岩浆的产生通常可在 “加温”和“降压”两种条件下进行,幔源岩浆的烘烤和岩石圈拆沉是实现该再造作用的重要机制。然而,渗透反应流对大陆弧地壳的改造却较少受到关注。在活跃的汇聚大陆边缘弧地壳区,由于内部的应力作用,地壳岩石产生孔隙,粘度低、密度低的熔体在地壳中向上...
板块重构研究表明,侏罗纪以来北半球逐渐形成了以欧亚大陆东部为代表的长期板块汇聚中心,表现为西伯利亚、蒙古、印度、阿拉伯等地块群以及(古)特提斯、(古)太平洋板块向该区域的汇聚。此外,该阶段(重)新启动的单向俯冲过程也大多是朝欧亚大陆东部发起的。从定性的角度来看,似乎有“黑洞”似的结构长期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下方,并将周边的板块吸引到自身之下,加剧板块间的挤压。然而,现有模型较难解释北半球至少200 ...
大洋板块俯冲是地球浅表最具代表性的地质过程之一。理论上来讲,大洋板块在形成之后的20-40 Myr内,就已经具备了发生俯冲的密度等自身属性条件。然而,50%以上的大西洋板块形成于40 Ma之前,至今却几乎没有发生俯冲;位于地中海东部的部分大洋块体甚至已在地表存在了3亿年之久。因此,除了大洋板块自身的属性外,新俯冲的开启往往还伴随某种外部因素的存在、以打破大洋板块与上盘之间的平衡状态,如:横向或纵向...
碳酸盐团簇同位素(Δ47)具有独特的温度指示特性,在古气候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地质时期的碳酸盐沉积物容易受成岩蚀变作用的影响,导致其Δ47发生重置而无法准确反映原始碳酸盐沉淀时的环境温度。对此我们有必要理解Δ47如何响应一些关键的成岩蚀变作用如固态重排和重结晶中的同位素效应。剖析这种响应规律或机制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Δ47温度计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应用蚀变碳酸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