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物理学 物理研究所相关记录2524条 . 查询时间(2.002 秒)
2024年5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能源催化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DNL2900)陈忠伟院士团队在退役动力电池的可持续回收方面取得进展,突破现阶段萃取-沉淀-煅烧复杂三步法工艺,基于可持续浸出和共沉淀的再生策略,提出一步法退役锂离子电池正极高质量再生方案和向下一代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转变的新途径,使正极材料成本分别降低38.3%和73.6%,获得全新低成本高性能下一代储...
2024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502组群)包信和院士、傅强研究员团队在反应诱导催化剂表界面结构动态演变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发现逆水气变换反应产物H2O和CO先后主导氮化钼催化剂的表面活化,导致其表面重构为活性更高的氧化钼和碳化钼结构,进一步增强了催化活性,促进了表面碳化,催化活性和催化剂活化之间呈现正反馈的关联机制。
2024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组(DNL1606组)杨栋研究员和刘生忠研究员团队利用热辐射退火技术,克服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加工温度限制,为解决柔性太阳能电池加工过程中存在的柔性基底“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低温限制问题提供了方案。团队通过将热辐射退火技术与热电冷却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PET基底上高温制备缓冲层和钙钛矿吸光层。
2024年4月20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东江实验室在铌三锡材料的射频超导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制的铌三锡固体传导冷却超导电子加速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稳定载束。该加速器的研制先后得到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科研平台等项目的支持。
2024年3月26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装置的首台500 MHz超导模组成功完成了低温下的水平高功率测试,测试结果优于HEPS的设计指标,标志着500 MHz超导模组研制成功,为HEPS加速器储存环扫真空、调束和正式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4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DNL0603组)王峰研究员、贾秀全副研究员团队与斯坦福大学Richard N. Zare院士团队合作,在微液滴化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雾化过程中水-油微界面“接触起电”产氢反应的活性调控。
2024年1月3日,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用户北京工业大学韩晓东教授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Negative mixing enthalpy solid solutions deliver high strength and ductility”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多主元合金在变形过程中位错密度随变形量的演化信息,定量研究了材料的统计位错密度,揭示了材料强韧化机理。作为论文的共同...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拉索”)高精度测量了0.3到30拍电子伏范围内的宇宙线能谱和平均对数质量,发现“膝”区宇宙线平均对数质量谱上存在“肘“状结构。该成果“Measurements of All-Particle Energy Spectrum and Mean Logarithmic Mass of Cosmic Rays from 0.3 to 30 PeV with LHAAS...
材料中电子和空穴通过吸引库伦相互作用形成束缚电子-空穴对,被称为激子。在窄带隙半导体或半金属(带隙为负)中,当激子束缚能超过带隙,在足够低的温度下激子会发生凝聚,形成一类奇特的关联绝缘基态——激子绝缘体态。激子绝缘体的概念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在真实材料中是否存在一直是争论的话题。激子凝聚过程中电子态对称性破缺,通过电子-晶格耦合引起晶体对称性破缺,导致电子和晶格不稳定的共存。目前仅有很少的...
超导体(S)和铁磁体(F)之间的界面是凝聚态物理研究者们关心的问题之一,两者界面耦合产生了许多有趣的物理现象,例如(反)磁近邻效应、自旋三重态及马约拉纳费米子等。S/F界面的磁近邻效应是由界面两侧的电子自旋之间的交换相互作用,导致抑制磁序或出现非传统超导电性。当磁性材料靠近超导体时,磁场进入超导体内仅几纳米的区域,并破坏了库珀对,导致界面的超导行为发生空间变化,从而显著影响两侧材料的宏观物理特性。...
复杂氧化物异质结构因其丰富的物理现象而收到极大的关注,如铁磁性、铁电性、界面二维电子气、拓扑自旋纹理、应变诱导的超导性等。然而,在氧化物异质结的设计中存在一个局限:当厚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薄膜会表现出与其对应块体性质截然不同的“死层”现象。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4d过渡金属氧化物SrRuO3(SRO)的块体具备铁磁金属基态,居里转变温度约160K。但在SrTiO3(STO)等基底上生长的超薄SRO薄...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CAFE2)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实现了14.8pA流强的224MeV能量的40Ar12+束流在靶稳定运行,创造了国际同类装置运行束流参数的最高流强纪录。来自兰州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湖州师范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CAFE2进行了现场测试。 ...
超导研究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之一,不仅体现在超导体系的多样性为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也归因于超导材料在电力能源和强磁场等方面具有其他功能材料无法取代的优势。相对于常规的超导材料,非常规超导电性的出现打破了经典BCS超导理论的制约。非常规超导材料中观察到的高TC、d 波(s±波、p波)配对、相图中超导相与结构和磁性的关联等,凸显了经典超导理论的危机,又为新的超导...
2024年3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热化学研究组(DNL1903组)史全研究员团队在低温量热仪器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制了一台Gifford-MacMahon(G-M)式制冷绝热量热仪,实现了无液氦环境下4-100K温区凝聚态物质热容精密测量。
2024年3月13日,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超导磁体测试低温站500W制冷机调试成功并顺利制取液氦,标志着该测试站正式投入使用。超导磁体测试站制冷机制冷能力为500W@4.5K,液氦液化率大于150L/h,回收纯化能力为4800m3/day,预冷器可以提供30g/s的80K冷氦气对磁体进行全温区(80K-300K)可控的快速预冷和回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