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各体文学 >>> 中国诗歌文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库 中国诗歌文学相关记录1267条 . 查询时间(2.352 秒)
中国当代新诗之"莽汉主义"与美国垮掉派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1980年代中期,莽汉诗人初涉诗坛时,不仅可以上承朦胧诗、"文革"地下写作而汲取到今天派等精神因子,还可相当广泛地接触到已被批量译介的垮掉派文艺。在具体创作中,以李亚伟为样本,我们更可以清晰看到垮掉派作品传播对诗人创作风格转变的牵动。伴随垮掉派的强力辐射,莽汉主义表现出迥异于传统诗歌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形态,成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先行者,但仅隔数...
中国当代新诗之 “莽汉主义” 与美国垮掉派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1980 年代中期, 莽汉诗人初涉诗坛时, 不仅可以上承朦胧诗、“文革” 地下写作而汲取到今天派等精神因子, 还可相当广泛地接触到已被批量译介的垮掉派文艺。在具体创作中, 以李亚伟为样本, 我们更可以清晰看到垮掉派作品传播对诗人创作风格转变的牵动。伴随垮掉派的强力辐射, 莽汉主义表现出迥异于传统诗歌的精神气质和艺术形态, 成为第三代诗歌...
随着近代中国向西方的不断敞开,中国人的时间观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进化论”为基础的线性时间观有效地撼动了传统的“循环时间观”。基于“线性时间”的现代“时间体验”,作为思想变革的内在驱动力,有效地促成了中国新诗的发生。早期新诗对“时间”的抽象化、人格化抒写迥异于古典诗歌的时间抒写,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与现代性内涵。在新诗的传播与阅读中,新诗作为一种“时尚”被广泛阅读,阅读群体在共同的阅读中产生了一种时...
朦胧诗“涌流期”的表意系统存在着局限性,学界尚未出现对其“表意系统”层面的完整审思。这种局限性一方面表现为朦胧诗想象力内部结构中存在的“个体性/同一性”的矛盾,这使其在想象力建构过程中带有不可避免的解构性因素,朦胧诗人在对抗“文革”诗歌的主体建构中聚合,个体自身又带有分散的解构力,想象的悖论由此产生;另一方面体现在朦胧诗的语言层面,以“我”为向心力建构的语言“能指群”造成了其想象维度的单义性,其语...
自我在现代性话语中异常重要,尤其关涉催生现代中国主体性与民族性的宏大叙事。郭沫若那部诞生于1922 年中国现代性启蒙始初的诗集《女神》值得我们重新细读、研究,进而重塑其诗的特异性、文本性与多重性。我们有必要对其中那首众所周知的作品《天狗》进行文本细读,欲求厘清郭沫若在《女神》中如何通过对身体的唤醒从而创造自我主体性。通过对《天狗》一诗中“身体的双重运动”的文本细读,可揭示郭沫若在《女神》中如何通过...
洛夫的《石室之死亡》为组诗/长诗,具有大致整齐的形式:64 首,每首2 段,每段5 行,共640 行。组成的每一首诗以标号为序次,从1、2、3……直至64,不另取诗题。《石室之死亡》以煞尾句营造崭截语势;以排比修辞形塑等待、栖止之感;以逗号作为所欲强调的分隔,或并两句为一句,处理本来可能增加的行数;在每小节五行的短秩之内表现唾手可得的警句;以“住于不住,不住于住”为内容与形式奇诡搭配的结果。因为固...
"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的观念,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表述。当代著名哲学家张世英提出"人—世界"的在世结构,就是以"万物一体"为其思想资源的。"万物一体"作为哲学命题由宋代思想家张载、程颢明确提出,而作为仁学的基本内涵,却是从先秦儒家经典中发源。道家哲学也从另一系统进入这一命题的汇流之中。本文从哲学角度梳理了"万物一体"的基本意蕴,又由此生发了其对独特的中华美学气质的生成路向,并进而阐发...
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专项工程之一,2015 年11 月2 日,由江汉大学现当代诗学研究中心、《江汉学术》编辑部主办的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颁奖仪式在北京“大成路九号”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韩山师范学院、《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中国计...
新汉学时代与中国新诗     国学  西学  汉学  新汉学  中国新诗  三大重建       2015/10/29
目前正处于从传统汉学到新汉学转型的阶段,这一转型有其必要性,具体体现于中国新诗在国 外的新汉学情况,尤其是在韩国和日本的研究情况以及中国现代诗学当下的前沿领域,突显出在新汉学时代 加强中国新诗研究的一些值得关注的学术问题,比如中国新诗的建设时代所面临的“三大重建”等.
在我国古典文献的发展史上,署名并非从一开始即存在,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探讨古典文献署名的源起、体式及特征等必须以原始文献为基础。汉魏之际,在经学、文学、史学的发展之下,经史子集四部逐渐出现了独立署名,以姓氏或姓名署,并在魏晋以后渐成常例。到隋唐时期,四部典籍和各类文体的署名方式基本确立,但又各有分野,其中以诗歌最为复杂多样,有自署,有他署,有以姓名署、以字署、以官...
1945 年抗战胜利前后,穆旦的诗歌创作曾经历了一个短暂的高峰。但此后不久,诗人却停滞了诗歌写作一年多,专注办报,直至1947 年初再次提笔,写作《时感四首》并开始又一段较集中的创作。就书写内容来看,穆旦在这几年间的写作大多可用“时感”来概括,但却并不仅仅是与某一具体时段的社会历史现实相关,也与其对战争的回忆及对“战后”的想象相关。从抗战胜利到国共内战,从在“大后方”祈盼新生活的“小职员”到北返、...
20 世纪后半叶,中外诗坛均出现过反隐喻的写作动向。西方的反隐喻是后现代艺术观念影响的自然结果,它厌倦诗歌中的语言智性,反对高峰现代主义;国内的反隐喻肇始于对朦胧诗语言同质化的反抗,反对隐喻的表意套路及其造成的审美疲劳。二者共同之处是拒绝以隐喻为代表的修辞技巧,在语言风格上转向口语化、细节化、生活化。反隐喻的实质是反对隐喻的技术霸权与旧的诗歌风格,语言本质上的隐喻特征并不可能为诗人的主张所改变,反...
在骆一禾众多的诗歌作品中,《大黄昏》一诗不容忽视。于1984 年4 月创作的《大黄昏》一诗,不仅是第一首直接以其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象——“黄昏”来命名的诗歌,更是从文明视野俯瞰华夏文明的发展,饱含诗人深刻的文明思考和忧患意识,展现了骆一禾关于“文明黄昏”的思考,以及其对诗人形象与使命的期许和寄寓。骆一禾以独特的意象群构筑了其诗歌王国,自成一体,相互映照,使其诗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解性和对话性。《大...
马永波的诗参与了当代诗歌的后现代化过程,也践行了新诗从“叙事”向“叙述”的转向。其诗歌以一种“客观化”的样态出现,但往往在客观的叙述背后蕴蓄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同时也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进行着显性和隐性的双重叙事,从而践行其“伪叙事”的诗歌理想。通过风格与情感、现实与超现实的双重背离,在隐性层面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性;其诗歌也在创作层面追求间离化效果,以现象学还原和梦幻般众声喧哗的方式,努力让读者感知真正...
当前国内的一些长诗和组诗的写作中,因互文习性和模仿戏游行为的过度或失衡,造成部分长篇文本呈现经验贫乏、想象力枯竭、创造力稀薄的现象。此现象理应引起诗人自身和研究者的思考与忧虑,而非友情式的鼓掌与附和式的赞誉。针对此现象,以海男的大型获奖组诗《忧伤的黑麋鹿》为案例可探究诗人是如何对潜文本进行转换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探究将从诗歌的形象、形式、结构、主题和话语方式等方面展开,在比较中观察此种写作的策略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