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天文学 历史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3.366 秒)
023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上。
阔叶林是指由被子植物阔叶树种组成的森林,与松柏类树种组成的针叶林,以及荒漠、沼泽等植被型组相区别。阔叶林可分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其中,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植被型,外貌为四季常绿,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树种等是其优势种和特征种。新生代以来,随着青藏高原的进一步隆升、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加强,我国亚热带地区的森林植被也发...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于2020年12月着陆于月球正面风暴洋克里普地体(Procellarum KREEP Terrane,PKT)的东北部地区,随后对着陆点附近的月表物质进行了采样并成功将1731克月壤样品带回地球。风暴洋克里普地体的东北部地区之所以被选择成为嫦娥五号任务的着陆区,主要在于它被认为是月球表面最年轻的玄武岩单元之一并且富含铀、钍、钾等生热元素。先前基于热化学与动力学的模拟研究认为,...
天体之间的碰撞活动是整个太阳系内非常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太阳系形成后的10亿年内,这种撞击活动最活跃。研究早期的撞击活动对我们探索系内行星宜居性 (Wiggins et al., 2022)、大陆地壳起源 (Johnson et al., 2022) 以及大气层演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由于强烈的风化作用和板块运动,地球上的撞击记录保存很少。幸运地是,月球上的撞击记录保存得比较完整,且与地球的撞击物...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刘倍贝研究员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和瑞典隆德大学的学者共同提出原行星盘气体外流效应导致了系陨石群同位素两极化现象,并构建了早期太阳系天体形成的新模型。这项成果在4月22日刊登于国际顶级期刊《科学进展》,刘倍贝研究员是论文的第一兼通讯作者,物理学院是第一单位。
1859年的卡林顿事件是有观测记录以来人类经历过最剧烈的一次太阳风暴,然而2012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三宅芙沙带领的研究团队发现,公元775年左右发生了一次超级太阳风暴,强度是卡林顿事件的10倍到100倍。这些超级太阳风暴可能来自万年一遇的超级耀斑。如果今天地球被这样的超级耀斑击中,全球联网的社会将会受到毁灭性破坏,所有的电子数据可能都会被抹去。
近日,天文学家绘制出迄今为止最详细的大麦哲伦星云恒星形成图谱。地球最近星系邻居之一的这段历史,可以帮助了解人类所在的空间历史,以及改进恒星和星系形成研究模型。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的附近发现了很多由恒星组成的河流状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星流。那么星流是如何形成的?最近一项由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和常江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的高精度动力学数值模拟,在计算机中重构了之前利用LAMOST和SDSS数据发现的鲸鱼座星流的形成过程。并为鲸鱼座星流在被银河系吞食前的样子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画像。
国际科学期刊《科学》(Science)和《天体物理学报》(Astrophysical Journal)的三篇文章联合发布了对历史上发现的第一个恒星级黑洞——天鹅座X1(Cygnus X-1)的最新精确测量结果。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和中国(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苟利军研究员牵头)的三个团队分别独立对黑洞的距离、质量、自旋及其演化做了最为精确的测量和限制,发现此系统包含了一个21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并且其自...
银河系中心球面成分(又称凸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仍不清楚,凸起中是否存在年轻恒星一度引发争议。近日,国际天体物理学家小组在银河系中心周围尘埃云中发现了从未见过的原始气体和恒星团。他们将这类新的由大量原始物体“遗迹”组成的恒星系统命名为“凸起的化石碎片”,这些原始物体在120亿年前诞生了银河系。研究结果发表于14日的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
中国科研人员对玉兔二号雷达探测数据开展了深入研究,获得了嫦娥四号着陆区月壤和浅层精细结构等重要发现和认识,显示这一区域曾经历过多次小天体撞击溅射物的堆积和火山喷发事件,揭示了月球最古老、最大的撞击盆地的演化历史。嫦娥四号于2019年1月3日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其着陆点位于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天文学家对银河系中心进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详尽研究,揭示了银河系恒星诞生的历史。根据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他们的结果与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不同,后者认为恒星在中心区域以持续的速度形成。天文学家估计,银河系包括1000-4000亿颗恒星。据估计,如今在银河系中每年仅创造一到两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天文学家此前曾认为,这种令人费解的恒星体群体是以连续的速度产生的。但是,发表在《自然天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星系天文学课件 研究历史
近年来中外天文学家发现银河系在吞并一个矮星系的过程中,自身受到矮星系引力的扰动,在银盘上激起了振荡特征。但目前天文学家只能通过数值模拟粗略估算出这次的扰动发生在3-9亿年之间,未能从观测上直接探测出扰动发生的时间。近日,三峡大学田海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超,德国马普天文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向茂盛等人合作利用LAMOST-Gaia巡天数据...
黑洞历史揭开引力波秘密     黑洞历史  引力波       2016/6/23
日前《自然》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揭示了一个双黑洞系统的历史,这个双黑洞系统产生了2015年9月首次探测到的引力波。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将在未来帮助更好地理解此次和未来的引力波探测以及它们的波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