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学 地球相关记录137条 . 查询时间(0.333 秒)
大洋板块俯冲是地球浅表最具代表性的地质过程之一。理论上来讲,大洋板块在形成之后的20-40 Myr内,就已经具备了发生俯冲的密度等自身属性条件。然而,50%以上的大西洋板块形成于40 Ma之前,至今却几乎没有发生俯冲;位于地中海东部的部分大洋块体甚至已在地表存在了3亿年之久。因此,除了大洋板块自身的属性外,新俯冲的开启往往还伴随某种外部因素的存在、以打破大洋板块与上盘之间的平衡状态,如:横向或纵向...
地核中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轻元素决定着地核的物理性质,是理解地核动力学的关键。地核中轻元素在内外核的迁移和分布,提供了驱动地磁场最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对揭示行星演化和行星磁场等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自然·通讯》2023年11月14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一个名为GRB 221009A的非常明亮、持续时间长的伽马射线暴(GRB)或使距离地面500千米的地球上电离层电磁场发生较大变化。天文学家认为,这可能是在地球大气中探测到的最强GRB之一。
太阳风与行星磁层相互作用时,会在上游形成无碰撞激波——弓激波。影响无碰撞激波的重要参数之一是阿尔芬马赫数MA(太阳风速度与阿尔芬速度之比)。在不同MA下,无碰撞激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不同行星轨道附近太阳风MA不同。由于离日最近,水星轨道处太阳风MA在所有行星中最低(约为4~6),尤其在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ICMEs)经过水星期间,MA将会更低(约为2)。因此,研究水星弓激波是探究低马赫数无碰...
太阳风与行星磁层相互作用时,会在上游形成无碰撞激波——弓激波。影响无碰撞激波的重要参数之一是阿尔芬马赫数MA(太阳风速度与阿尔芬速度之比)。在不同MA下,无碰撞激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不同行星轨道附近太阳风MA不同。由于离日最近,水星轨道处太阳风MA在所有行星中最低(约为4~6),尤其在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ICMEs)经过水星期间,MA将会更低(约为2)。因此,研究水星弓激波是探究低马赫数无碰...
四十年前,Campbell和Taylor在论述大陆起源时提出“No water, no granite”。这一地学界经典名言生动刻画了水在花岗质地壳形成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板块构造是水进入地球内部的有效方式,因而花岗质大陆地壳成为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贫水、无板块构造星球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遥感探测、原位探测和地外样品研究发现,在火星、金星、小行星和月球上同样存在花岗质/长英质岩石。尤其越来越多证据...
地球大气的自由氧浓度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GOE,约25亿年前)期间永久性地上升至10-5倍现代大气水平。而地质记录表明,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太古代大陆地表已发生局部的氧化风化,这是如何发生的?氧化剂从何而来?迄今为止,仍是未解之谜。
地球大气的自由氧浓度在第一次大氧化事件(GOE,大约25亿年前)期间永久性地上升至10-5倍现代大气水平。但地质记录表明,在大氧化事件之前,太古代大陆地表已经发生了局部的氧化风化,这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氧化剂从何而来?迄今为止,这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在太阳系行星系统中,火星的气候环境最为接近地球。研究表明,至少在30多亿年前,火星可能是一颗具有全球磁场、丰富液态水、稠密大气的宜居星球。因此,多年来火星一直是人类进行行星探索、寻找地外生命的理想星球。
宇宙中99%的物质都是等离子体,它们构成了行星磁层、太阳日冕、太阳风和星际介质等空间和天体系统。
古新世以来,曾位于印度次大陆与青藏地块群之间长约1000-2000公里消亡块体的属性存在极大的争议。前人研究认为,该块体可能曾经是印度次大陆的北侧延伸、大洋板块、或二者不同比例的结合体(图1)。由于该块体的消亡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机制,并对认识新生代以来亚洲季风形成与气候演化至关重要,厘清其属性与消亡过程,是地学热点议题之一。
“非常高兴获得国家探月工程中心批准发放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这次我们共获得了两份月球表层铲取的样品和五份不同深度月岩钻取样品,共计 1400毫克。”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加速器质谱中心主任侯小琳研究员心情激动地如是说之。
E型和M型小行星代表了形成于靠近太阳位置处、且最还原的天体,有望揭开太阳系形成1000万年内,内太阳系的重要演化历史。目前,我国研究人员已提出对E型小行星1989ML实施采样返回的任务方案,同时国际上也即将对M型小行星16Psyche实施探测任务。此外,M型小行星是重要的太空金属资源利用的候选目标,也是小行星防御计划的重点关注目标。基于重要的科学意义、工程意义、经济价值、以及我国未来小行星探测任务...
2023年2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地球自转变化研究团组、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通过对经典的液核磁流体动力学理论的深入研究,首次给出了核幔边界电磁力(Magnetic force)-浮力(Archimedes force)-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相互作用下的赤道受限流体波(称为eMAC波)的分析解模型,并推导出描述该波物理性质的系列解析表达式。该项工作对于...
地球辐射带是日地空间物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也是人类航天面临的严重威胁。受地磁场调制,带电粒子运动信息的传输很难到达回旋半径尺度以外,人类对地球辐射带的宏观知识获取主要依赖多星、原位探测数据联合分析。此过程中,不同卫星、仪器的数据标准不一致,极易误导人类对辐射带的认识。在轨交叉标校是该领域国际认可和普遍采用的解决此类问题的主要手段。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