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天文学 地球相关记录463条 . 查询时间(0.392 秒)
火星科学家们表示,提名耶泽洛陨石坑以及其他3个地点作为他们最中意的美国宇航局(NASA)将于2020年发射的火星车的研究目标。作为一个古老河流三角洲的“家”,耶泽洛陨石坑可能聚集并保存了从陨石坑边缘之外流入这里的古老有机分子。
据每日科学网近日消息,美国科学家团队报告了一项天文学最新发现:200光年外一颗白矮星中包含有生命基本组成成分。该研究意味着地球生命起源方式也会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出现,并第一次在其他星系发现了与我们柯伊柏带天体相似“成员”的存在证据。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2017年2月10日消息,NASA的“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OSIRIS—REx)”,正在搜寻一类神秘莫测的近地天体-地球的特洛伊(Trojan)小行星。研究人员表示,此次搜寻或许能探测到地球的原初组成成分。
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发表的两篇行星科学论文,破解了地球家园的组成之谜,为阐释地球形成过程中加入地球的陨石物质组成问题提供了全新见解。
50亿年后,随着太阳燃烧成一颗红巨星地球还会存在吗?近日为了预测地球的命运,科学家决定求助于208光年外的银河系邻居L2船尾座。L2船尾座恒星是一颗已进化了100亿年的恒星。研究人员在近日发表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期刊的论文中提到,约50亿年前,这颗恒星与目前的太阳非常类似,但是现在它变成了红巨星:一颗处于恒星进化最后阶段的垂死星球。在其进化过程中,它失去了1/3的质量。
俄罗斯科学院列别捷夫物理所天文宇航中心光谱射电天文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了在距离地球两千万光年、大小为80个天文单位的超小型水蒸气云团,刷新了遥远宇宙天体细节观测精度的世界纪录。俄专家对NGC4258星系(猎犬座)的观测工作始于2016年3月17日,观测是在俄罗斯主导参与的“射电天文”(下称RA)国际大科学项目框架内,利用安装在Spektr-R航天器上的10米轨道射电望远镜完成的,其间还动用了...
最近,射电天文学家前所未有地在一起罕见的超大质量黑洞吞噬恒星引发的爆发事件中发现了极其致密的射电喷流。理论预测,当恒星运动到超大质量黑洞附近时,在黑洞强大引力场的潮汐力支配下,整个恒星会被“撕裂”成气体流,其中约一半质量的气体会被黑洞捕获后环绕黑洞形成一个吸积盘。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引力能,一部分转化为电磁辐射,导致在几乎整个电磁波谱上都出现强烈的爆发现象。在某些特定的物理条件下,黑洞和吸积盘系...
2016年6月17日—20日,由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简称青促会)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简称青科协)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称地质地球所)承办、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简称地化所)协办的第一届“地球与行星科学青年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7位代表参与了此次论坛。此次论坛包括学术报告和会后考察。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人员2016年5月17日宣布,他们在西澳大利亚州发现证据,证明曾有一颗小行星在地球生命早期撞击了地球。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地球学院的安德鲁·格利克松博士说,他和同事在澳西北部马布尔巴进行地质钻探时,在钻芯里发现了一些微球粒。研究人员推测,这些微球粒可能是小行星强烈撞击地球后喷射到空中的熔岩尘埃,它们冷却后变硬又落到地表,最终在地球岩层中形成很薄但分布广泛的微球粒层。 据介绍,...
一个国际联合研究小组报告称,他们在NGC 1332星系的中心位置,发现了一个超大质量黑洞,质量相当于6.6亿个太阳,很可能是目前关于黑洞质量最精确的一次测量。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6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青年教师黄狮勇获欧洲地球科学学会(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EGU)颁发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奖”(Division Outstanding Young Scientist Award),成为本年度该学会行星和太阳系统领域唯一获奖人。他也是第二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学者。首位获该奖项的华人学者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1999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王桂琴副研究员,1968年11月生,博士。1990年7月获桂林工学院地质系矿产普查与勘探本科工学学士学位。2002年6月获该校地质矿产勘查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6月获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天体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所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天体化学的研究,探讨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通过陨石中球粒和包体等组分的Al-Mg同位素体系研究, 探索太阳系的成因模式,揭示太阳星云演化历史。通过...
2016年4月7日,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促会、中国科学院行星科学重点实验室及紫台科技处主办,由蒋云副研究员组织的紫台西天取经论坛第一期—“行星地质与地球化学”研讨会在紫台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约40位专家学者与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德国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距离地球最近的超新星,并且它的爆发时间就发生在过去数百万年前,相对而言是一颗较为年轻的超新星。这一研究对人们了解恒星的形成,以及地球周围的恒星环境具有重要的价值。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超新星爆发是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爆炸,通常会产生强度极大、持续时间很长的电磁辐射,能照亮整个星系。这个过程中恒星会将其大部分甚至所有物质以高达十分之一光...
来自太阳的超级耀斑经常会向地球传送大量的高能粒子,形成北极光,有时还会对供电网和通信网造成不受欢迎的干扰。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这样的几率很小,但太阳有一天很可能会用比往常强烈数千倍的超级耀斑“轰炸”地球,导致大气层沸腾,并让生命灭绝。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